苏东坡传的读书心得优秀5篇

时间:2025-03-27 14:01:12 分类:心得体会

反思自己的心得能够使我们更好地应对变化与挑战,为了写出一篇让人印象深刻的心得,我们都需要下功夫,以下是品读360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苏东坡传的读书心得优秀5篇,供大家参考。

苏东坡传的读书心得优秀5篇

苏东坡传的读书心得篇1

今天,当提到苏东坡时,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他是宋代一位伟大的诗人和散文作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然而他不仅诗作得好,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但相比之下,苏诗更为著名。

苏东坡生于宋仁宗景佑三年,卒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他在北宋最好的皇帝当政期间长大,在一个心地善良但野心勃勃的皇帝在为期间做官,在一个十八岁的呆子荣登王位之时遭受贬谪。所以读《苏东坡传》同时也是在了解关于北宋盛衰的一部史诗。提到苏东坡,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和他有很大关系的人——王安石。众所周知,王安石是当时很著名的诗人,而且还是苏东坡政治上的对头。在当时的腐朽政治之下,王安石为了实施自己那套社会改革新法而不择手段,将倡异议之人全予罢黜。然而广事宣传新政的.结果却是:在五谷丰登的年月,农民的生活却苦不堪言,他们为了躲避官兵的追杀不得不逃离乡里。然而苏东坡只能为他们呼天求救,但是却无法一施援手。由此可见,当时淳儒贤臣遭到迫害、小人当政的朝廷是多么可怕啊!

苏东坡之所以在历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是由于他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坚定而不移;他诗文书画上的卓绝之美。苏东坡很巧妙地描写了他自己的为文之道,其行止如“行云流水”。也许,用“能使读者快乐”六字来评价苏东坡的作品最恰当不过了。

苏东坡传的读书心得篇2

对于苏轼,大部分人都在评论他文学修为方面的贡献,说得都很精彩,自我感觉不如他们的感悟深、说得好。我就在其他方面谈谈个人看法吧。我以前对苏轼了解仅限于诗词,读完《苏东坡传》后,才有了更深的感悟。

天性和后天培养同样重要。苏轼天资聪慧,有一个非常好的家庭环境,父亲是大学问家,无论做人、做事都堪称表率,母亲深明大义,处处以身作则,给予了苏轼兄弟另一方面的教诲。这种生活环境也为他们所拥有的那种悲天悯人的慈悲胸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我感觉少了一些逆境磨炼,性格中也就少了刚强,我想这可能也为苏轼兄弟在以后的政治斗争中不占上风的原因。

苏轼一生都在纠结“出世”与“入世”,他一直都想归隐,但迟迟下不了决心。他也想实现自己的宏大政治报复,但缺乏政治斗争的激情和必要的手段,从他面对“王安石变法”的作为到对各种政治势力角逐的态度,他都是持一种厌倦的观点,自古优秀的政治家必须集救国志与强国法于一身,而苏轼明显缺乏后者,虽然他曾经身居高位(当过帝师),影响巨大,但始终没有跳出文人性情。他的志向因此不得以实现,而他本人也没有能力去创造或者改变这种不利局面。

个人命运始终是与国家命运一致的。如果苏轼兄弟没有从小立下为国为民的志向,估计他以后的成就不会这么大,诗词中的意境不会这会高,也不会得到人民真心的爱戴。所以说为民情怀伴随苏轼的一生,哪怕在他人生最困难的黄州、岭南及至海南流放时,支撑他以积极态度生活的还是为国效力,为民造福。

做人要有悲天悯人的心肠。从苏轼的成长轨迹及做人做事风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人。对国家尽忠,对父母尽孝,对妻子真心,对兄弟和睦,对朋友以诚信,教子女以大道,所以他每走一个地方,都能影响、团结、带动一大批人。“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就是这种情况的真实写照,在等级分明的封建王朝,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他两任抗州,为当地两修“六井”,斗瘟疫、扩西湖,修苏堤,筑河坝,任密州时带领百姓抗蝗灾大生产,任徐州同百姓抗洪流保家园,就连在岭南、海南地区在个人温饱情况都无法解决的情况下,还在想着在政策面上为周围百姓解决实际困难,如果他个人不具备这些素养,他不会被这么多人所敬仰,他在困境中,也不会有那么多的人来帮助他,他的诗词也不会流传千古。

苏东坡传的读书心得篇3

读完《苏东坡传》,在看到结尾处的“万古不朽”时,心中觉得怅然若失,竟真的有些舍不得,明明知道他早已作古,奇怪的是我到现在才真正认识他,并努力透过书去解他,但故事就这样戛然而止。

每个人的`年少都怀着雄心壮志,可世事无情,梦想总被“雨打风吹去”。苏轼说“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但“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不如“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樽前”。

宦海沉浮,几近颠沛流离,最让我为之钦佩的是苏轼他的恬淡自足,似乎到哪儿都是家乡,一副乡土派头,融于山水之间。

一杯茶,一幅远山的画,一个美好的梦想,就不难感受到苏轼为之推崇,并躬行实践的清欢。

一本书讲述一个生命,这个生命其实又活,并随着每一个读者的阅读一次一次上演他的人生舞台剧,我们也随着他的心情跌宕起伏,感受一代文豪的人格魅力。

当豪情经过磨练,渐渐转为平实,一颗心安静下来,开始着细小处为民造福,苏轼处处为民请命,囤积粮食,以抵灾荒。久旱降雨,他比谁都高兴,一州一民是他不可割舍的责任。

我想,如今的社会有多少人抱怨这抱怨那,不如抬起头多看看身边的美好事物。人总要经过许许多多的磨练,重要的是自己的生活态度。

苏东坡传的读书心得篇4

中国文化史上,苏东坡无疑是一座巍峨的高山。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对于诗词、文赋、书法、绘画,苏东坡几乎无一不精,无一不能。散文方面的“唐宋八大家”,苏轼位居其列。宋词方面有“苏辛”之说,苏轼开创了豪放派的词风。书法上宋四家的“苏黄米蔡”苏轼排名第一,行揩《前赤壁赋》、行书《黄州寒食帖》享誉书史。苏轼的画是文人画的典型代表,他明确提出“诗画一律”的概念,林语堂评价说:“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一则是由于他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坚定而不移,二则由于他诗文书画艺术上的卓绝之美。”

从人生经历上看,苏东坡的遭遇坎坷、磨难深重,亦十分罕见。“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33岁时苏东坡一度进入中央政权的中心,但很快由于政见不合,他便开始了大半生的颠沛流离,但一生也未能逃离波谲云诡的政治漩涡。35岁时他正当盛年,被贬往杭州任通判,从此开始了恶梦般的贬谪流放生活,按时间顺序大致排列如下:密州、徐州、湖州、黄州、登州、颖州、扬州、定州、惠州、英州、儋州。这个路线图总的趋势是离政治中心越来越远,而离黎民百无耻政客的中伤、流言、攻击、陷害,他不屑反驳与回击,只是莞尔一笑,然后收拾收拾行李奔赴下一个流放地。

在惠州的松风阁流连漫步时,他想到的是“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能放下的是个人恩怨以及功名利禄。而百姓万民之忧乐却总是挂...

《苏东坡传的读书心得优秀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最新文章

相关内容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