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北京的观后感优秀6篇

时间:2025-04-11 11:01:17 分类:学生文档

大家在写观后感时,应该考虑影片对社会的影响和启示,观后感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到,电影中的故事其实映射着我们的现实生活,下面是品读360小编为您分享的去北京的观后感优秀6篇,感谢您的参阅。

去北京的观后感优秀6篇

去北京的观后感篇1

体育运动也有自己的特点,虽然各式各样的项目都需要些条件,可是还是有一些项目需要比较高档次的场地的条件,以及更高要求的装备等级的。为啥几十年前乒乓球是中国人最为喜欢的运动呢?场地器材等等都不需要多大的投入,玩起来还挺有意思,这样大家都玩。

那时候别说是滑雪这样的运动了,滑冰基本上都是高消费的运动,一双冰鞋基本二三百,冰场还需要钱,这样那时候滑冰的人也是生活比较富裕的家庭才能了。

就现在大家的生活来说各式各样的运动能满足我们平时对于运动的要求,可是真的比如说滑雪这样的比较少玩的运动还是能给你带来更多的享受的。可以说形成全民 运动全民健身的风尚,冬季项目必不可缺。

对于北方地区而言,冬季大家能玩的项目也不多,到了漫长的冬季,大家基本的活动就是乒乓球羽毛球游泳这样的需要场馆的运动,可是对于一些人比如我,就喜欢露天的活动。

到了冬季就没啥可玩的了,基本上平时就进入冬歇期了。可是冬季项目基本上还是比较少的人参与。这样要形成平时运动的机制还是需要一定的国家的支撑的。冬奥会就是这样的一个契机。

大型的运动会,虽然不会彻底的改变一个国家的体育运动的大形势,可是这样的大型的运动会单纯的从体育方面来说带来的促进的效果还是很厉害的,中国人多不说比赛很多的冷门项目其实玩的人还是不少,那几年觉得滑雪的人不多,可是真的等你到了滑雪场各式各样的高手随处可见,尤其是那些单板高手确实感觉有水平。

可是玩这样的项目的人相对于整个社会人群来说还是比较少,而且知道的人主要是太少。那些人玩的很好,可是带来的促进并不大,除了专门去学习的人能知道,大家还真的不知道还是有这样的一群运动者存在,可以说冬奥会这样的一种大的运动会,是能给大家一次真正的展示我们冬季项目的机会。

所以有这样的一次奥运会能给中国的冬季的项目带来更大的发展,而且这样的发展的局面能很好的促进群众体育的发展,冬季项目最为缺乏的就是这样的大影响里的运动会,所以为了促进我们国家的冬季项目的发展,申办冬奥会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去北京的观后感篇2

记者从冬残奥志愿服务主题媒体吹风会上获悉,此次共有12名残疾人服务冬残奥会,他们在场馆管理、赛事服务以及防疫和志愿者业务领域提供服务。

冬残奥会期间,国家体育馆承担冰球比赛,服务场馆的601名志愿者来自于北京交通大学等12所高校,还有仪仗队、体育和医疗两个社会群体,覆盖体育、医疗、交通、赛事服务等22个业务领域。其中,有566名的志愿者为冬奥会沿用的志愿者,占到志愿者比例的94%。

在延庆冬残奥村,志愿者们协助场馆在44小时内完成了95处无障碍设施以及形象景观的升级和改造。“我们根据残疾运动员流线进行多次模拟演排,志愿者们蒙上双眼、乘坐轮椅,体验运动员们每一条行动路线,提前解决他们可能遇到的问题,这样在运动员进村后,我们可以第一时间带他们熟悉村里环境,让他们更加自如地生活。”延庆冬残奥村志愿者主管郑伟博介绍。

考虑到服务对象的不同,村内增加了很多暖心细节。在运动员乘坐的摆渡车上,志愿者们新增了固定轮椅的锁扣;在运输行李时,志愿者们会为残疾运动员的特种器械包覆专用覆膜,保障运动员们的行李在送达时“毫发无损”;运动员餐厅增设了盲文菜单区,志愿者会引导视障运动员通过触摸获取菜品信息;根据要求,餐饮志愿者将菜牌位置由菜品上方调整为与餐台平齐,方便轮椅运动员查看、取餐。

在赛场内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志愿者身影。“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赛会志愿者当中,共有19名残疾人,其中有12名将继续服务冬残奥会。”北京冬奥组委残奥会部宣传培训处副处长、国家冬季两项中心残奥整合协调经理刘里里介绍,这12名志愿者分布在5个竞赛场馆和7个非竞赛场馆,北京赛区6人,延庆赛区2人,张家口赛区4人。这些志愿者年龄跨度很大,最小的19岁,最大的63岁。他们的职业背景也比较多元,涵盖了高校学生、退役运动员、医生、教师以及社区工作者和自由职业者等。

去北京的观后感篇3

北京冬奥会既是一个体育竞技的舞台,也是一扇亮丽的“中国窗口”。世界首条智能高铁京张高铁开通运营、冬奥会全部场馆实现城市绿色电网全覆盖、首次大规模采用更环保的二氧化碳制冷剂进行制冰……秉持“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北京冬奥会不仅实现了在东方大国普及冰雪运动的宏大愿景,也以“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为办奥模式树立了新标杆。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不仅考验我们国家的综合实力,而且也承载着满足群众健康生活、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使命,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它的顺利筹办不仅助力“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美好愿景变成现实,也点燃了我们建设体育强国的万丈豪情;它不仅是国家现代化的“最美集锦”,也是展现我们民族自信的重要舞台。

疫情之下,“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新奥林匹克精神正超越国界,在全世界深入人心。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我们对国际社会的庄严。北京冬奥会倒计时100天,我们要一鼓作气、善始善终,高标准、高质量完成绿色办奥、共享办奥、开放办奥、廉洁办奥各项任务,把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办成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向全国人民、向国际社会交上一份满意答卷,为奥林匹克运动事业作出新贡献,在世界舞台唱响“中国好声音”。

去北京的观后感篇4

体育馆外并没有喧哗,除了那“咚咚”在地上的脚步声,一片寂静,可到了入口,我才感受到馆内就像一个压缩机,把所有音量存储着,再一下放大……纵目望去,四周环视,汹涌的人群就像一大波又一大波的海浪,运动员则是浪头,让人们忽坐忽站。

这丝毫不逊色于正规的国际奥运会,一样有漫天飞舞、层叠的彩旗,有激动人心的呐喊,更主要的有超出常人的残疾人一颗颗身残志坚、不卑不亢的心。

在所有人都为跑步、轮椅竞速等令人兴奋的项目呐喊时,我发现在女子掷铁饼赛场中她的身影是那么美。她是一个盲人,戴着黑黑的眼罩,从年纪上看比我们大不了多少,身材有些略微偏胖,手臂粗壮而结实,鼻子高高的,嘴巴挺长、大,那席黑色的长发像随意垂下的绿叶,自然的美。她拼搏时的.力量却让我大吃一惊。

她的双手在白色防滑粉中摩擦。她眉头紧皱着,右手不断朝着指定方向摆臂,让肌肉发挥最大力量,可却迟迟没有甩出……我想到了她眼前的那一片无尽的漆黑。她以前或许也看见过美吧,知道一切都那么宝贵……这时,她的右手已划出了最大幅度,身体向前45°倾斜,猛地一用力...

《去北京的观后感优秀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最新文章

相关内容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