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阁夜》教案6篇
教案应考虑课堂管理策略,以确保良好的学习环境,通过教案的设计,教师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的知识整合与应用,品读360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阁夜》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阁夜》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欣赏并领会本诗的艺术特点。
2、诵读品味本诗的意境。
教学重点: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方法:
诵读法、问题探究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师生共同回忆杜甫的生平、思想等情况。
二、解题:
這是一首年終時感懷的詩,寫景、寫情,充滿孤寂悲涼的感覺。从诗的内容可以判定它作于大历元年(766)冬季。当时诗人住在夔州府的西阁,这首诗所写的是诗人在一个雪后的不眠之夜里的所闻所感,所以诗题叫做《阁夜》。
?简析】蜀中有崔盱、郭英义等互相残杀,百姓遭殃,诗中的“野哭千家”就是这次战祸的写照。杜甫经常情思诸葛亮,这是他从内心崇敬的一位贤臣,也留下他自己的影子。
三、诵读诗歌
师范读、生齐读
四、鉴赏:
1、“岁暮阴阳催短影,天涯霜雪霁寒”这一联交代了什么要素?
注释:
閣:指四川夔州西閣。
歲暮:年終。
阴阳:指日月。
短景:指冬季日短。景:日光。
霽:雨停初放晴或霧散了、雪不下了,都可用「霽」來形容。
寒宵:寒冷的夜晚。
“岁暮”,交代时间转眼一年将尽,有韶光易逝人生短暂之感,稍稍流露出凄苦的心境。“天涯”,称所在地资州,有客居天涯自伤飘泊凄寒,“宵”,这里指黎明前,暗示诗人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为下文写听到当地驻军的鼓角声作铺垫,
2、“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注释:
五更:指清晨三點到五點這一段時間。
三峡: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瞿塘峡在夔州东。
星河:星辰与银河。
星河影動搖:星宿動搖,是境內有戰爭發生的徵兆。
听觉、视觉。借听觉写出了兵草未息、战局紧张的悲壮气氛,音调铿锵;下句借视觉写出了山川美景的`秀丽,音调转柔。一份爱我神州、痛我神州的悲壮情怀萦绕诗人的心头。
3、“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这一联你读懂了什么?
注释:
野哭句:意谓从几家野哭中听到战争的声音。几家:一作“千家”。
夷:指当地少数民族。
漁樵:指漁夫和樵夫。
夷歌句:意谓渔人樵夫都唱着夷歌,见夔州之僻远。
闻战伐千家野哭
写“野哭”而多至“千家”,这是战乱造成的何至“千家”皆哭?反映了人民的深重灾难;“夷歌”,显示了地方风情。上下句形成对比,有人忧有人愁。
4、“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这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悲慨?
注释:
卧龙:指诸葛亮。《蜀书诸葛亮传》:“徐庶……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跃马:指公孙述。王莽篡漢時,他自立為蜀王。述在西汉末曾乘乱据蜀,自称白帝。这里用晋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意。诸葛亮和公孙述在夔州都有祠庙,故诗中及之。这句是贤愚同尽之意。
诗人极目远望夔州西郊的武侯庙和白帝庙,而引起无限感慨。卧龙先生神机妙算一世英名,跃马称帝的公孙述叱咤风云一代枭雄,这些成就千秋功业的人座钟都掩埋于黄土,化为历史的尘埃,今日你争我战的各路人马也终将淡出历史舞台,表达了诗人对宇宙永恒和人生无常的悲哀。诗人在知交零落(好朋友李白、高适、严武等相继去世)、存者音讯不通(亲朋无一子)的情况下,唯有以公孙述、诸葛亮终归“黄土”自我安慰,更显出内心的凄苦万状,表达诗人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和无奈。
五、韵译
时令到了寒冬,日子就越来越短;
浪迹天涯,在这霜雪初散的寒宵。
五更时听到战鼓号角,起伏悲壮;
山峡倒映着银河星辰,随波动摇。
野外几家哭声,传来战争的讯息;
数处渔人樵夫,唱起夷族的歌谣。
诸葛亮和公孙述,一样终成黄土;
人事变迁音书断绝,我寂寞无聊。
六、评析:
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的意思。首联点明冬夜寒怆;颔联写夜中所闻所见;颈联写拂晓所闻;末联写极目武侯、白帝两庙而引出的感慨。以诸葛亮和公孙述为例,说明贤愚忠逆都同归于尽,个人的寂寞就更无所谓了。全诗气象雄阔,大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概。
七、小结:
1、将眼前景、古时事与心中情巧妙地合而为一。
2、三个用典(①野哭千家闻战伐,②卧龙③跃马)深沉地传达了诗人在夜凉如水的夜晚,面对破碎的山河、零落的知交而难以抑制的内心的伤痛。
八、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背诵
《阁夜》教案篇2
【教材分析】
?阁夜》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自主赏析部分的第一篇诗歌《阁夜》。这个单元的目标是学习有感情地吟咏、诵读作品,在古典诗歌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本课是这一单元自主赏析的第一篇诗歌,学生在这一课学会了自主鉴赏,才能在后面的诗歌鉴赏中更好地运用时间。学习本课是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自主领会诗词意旨的能力,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鉴赏能力,体会杜甫一生经历坎坷却有着深沉悲壮的爱国情怀。
【学情分析】
学生对杜甫的诗歌积累较多,但还只是停留在积累名言佳句的层面上,很少体味诗歌的“韵味”,还缺乏审美品位和文学鉴赏能力。在“原始的起点”与诗歌鉴赏之间缺少联系的“桥”。而教师要帮学生建起这座“桥”。这个“桥”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建设,从认知阶段到解读阶段再到鉴赏阶段,由“表”及“”里,体会诗歌音韵美、意境美、语言美、思想情感美。
【设计理念】
1、发挥选修课的特质,培养学生诵读鉴赏、自主探究的能力,自主获得审美体验。
2、营造一个开放性、真实性、动态生成的课堂。
3、善于设疑,并激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激发学生积极动脑思考,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4、带领学生走进语文美的殿堂,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美的熏陶。
【学习目标】
a、知识与技能
1、感受本诗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体会“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诗歌学习探究方法。
b、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通过熟读课文来感知课文内容。
2、研读法、点拨法,共同探究,寻求文字背后的知识,品味杜甫歌语言的独特魅力。
3、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