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古江河的读后感6篇
读后感是我与书中人物建立情感联系的桥梁,让我更加投入故事中,写读后感是对书籍中情感和情节的深度思考和感悟,品读360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万古江河的读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万古江河的读后感篇1
许倬云这本《万古江河》从旧石器时代的中国写至近代中国,可谓是一幅恢弘的历史画卷。读完这本书,我对于中华文化理解更加深刻。也让我在这疫情之中,充满希望。
秦汉之前的历史在历史课上讲到的较少,我也是着重读了这一部分。我们中华文化的文明属于大河文明,黄河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哺育了我们中华儿女,也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化。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位于中国北方的黄河,给了中华文化以粗犷与豪放;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而位于南方的长江则让中华文化增加了温婉与细腻。让我们的文化不单一,更加多元。如许倬云所说,“黄河与长江,一硬一软,一方一圆,一相对一绝对,这两条线相互交织,使得中国思想既能谨守规则,又能应付时代的变化。”再从地理上讲,东南沿海因临近海洋,发展出玉石文化,西南高山地区,因为马帮盐客云集,是以造就马帮文化,天山青藏,牧人驱赶牛羊,逐水草而居,也形成了游牧文化。
在看这本书之前,作为北方人的我一直以为,北方文化的出现早于南方,但其实,人类茹毛饮血时没有固定的食物来源,生活不安定,也不能组织聚落,这时是不能用文化来形容人类的活动的,而实际上,长江流域出现文化系统早于黄河流域,我自己猜测,或许是长江流域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更适合农业种植?但不管是哪一个更早,按照苏秉琦的分法把中国地区的考古文化划分为六大区系,这六大区系并非完全独立,而是互相交叉,在上古时期区系间的文化交叉融合,奠定了中华文化繁荣丰富的基础。
从进入青铜时代开始我们便渐渐有了史书的记载,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历经春秋战国的战火,诸子百家的争鸣,我们建立了统一的帝国,即将成为世界东方的雄狮。秦汉时期我们的帝国与西方的罗马帝国同为世界大国,但最终我们以较为完善的郡县制,儒释道互补的思想,固定的交通与经济网络形成了持久的凝聚力,绵延至今,而罗马帝国早已消逝于列国。
当然我们中国也并非一直是统一的,也并非是汉人统一天下,但最终所谓的“蛮夷”已经融入炎黄子孙的血液,我们如今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称为中国人,当然我们近代蹒跚百年,近代史可谓是一部屈辱史,但作为唯一幸存的四大文明古国,我们应该有足够的自信,我们融会贯通那么多优秀文化,既说明我们有足够的胸怀,又说明我们不惧挑战,我们谨守时代的规则,也能应付时代的变化。我们有着钟南山、李兰娟等院士科学家的国士无双,有着众多医务工作者的奋不顾身,有着十几亿中国人的持久凝聚。我们的四大发明展现我们有智慧研究出对抗新冠病毒的方法,我们的“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拳拳之心注定我们可以战胜这次疫情。这次的病毒将会被战胜,甚至灰飞烟灭,而我们的江河依旧万古流淌。
万古江河的读后感篇2
这是一本很好的历史书,虽然作者的观念也许是很个人化的,但是历史就是这样一个不客观的人文学科,只要能够合理的解释人类历史,就是一本好的历史读物。
洋洋洒洒这么厚一本书,许倬云真的知识太丰富了,寥寥几笔带过的知识点可能需要我们私底下读很多本书才能够觉察考证的,读这本书真的惊叹作者的知识面之广,无所不包。
从中国这片土地上的远古人类说起,直到中华民国结束为止,洋洋洒洒的把中国的发展进行了系统化的总体论述,无论多么重要的历史事件,在这本书里可能都不超过一段文字,能够在一句话里解释来龙去脉的人物和事件都算是顶顶重要的了。每一章的末尾还横向对比了同时期存在的其他文明帝国,根据他们总体的特点和得失,来让读者了解同一时期世界的其他人类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他们的兴亡史又是如何。
许倬云竭力想让读者跳出狭隘的中国历史观,把中国的发展同世界其他人类的发展共同看待,以一个更具有人类大历史观的角度看待自己的文化发展与特点。
他成功的做到了,起码我了解到青铜器的发明是从西边,中亚地区传过来的。至少是因为我们了解到了有青铜器这么一种东西,才能够启发自身发展出自己的青铜技术,在短短的时间内赶上其他文明的发展。这种文明技术的交流至关重要,没有旁的刺激,闭门造车,会有现在重新焕发生机的新中国吗?
连同佛教也是一样,佛教是从印度传来的,但是在佛教一千年的本土化中,中国人不但完全内化了佛教,也因为佛教的传播启发了道教的形成。儒,佛,道三家文化的互相影响,奠定了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和生活方式。现在我们还会觉得佛教是外来的文化入侵吗?不,它早已浸入我们的血脉,成为我们看待世界的潜意识之一。
后来的中国人,因为科举制度的僵化,陷入了对经典典籍的无休止的疏证和注解当中无法自拔,不论我们多么的严谨认真,都无法启发学生探究新的知识,创造新的思想。正因为这种保守主义,丧失了对自然对世界的好奇心,我们的文化差点完全毁灭。
我觉得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懂得好奇心,不盲从,怀疑精神,以及包容心态的可贵之处。唐朝的人完全没有华夷之分,那些在斗争中丧失了土地和家园的胡人部落可以被唐朝统治者安置在境内,而谁也打不过的宋朝却特别在意华夷之论,女人裹小脚的风俗也是宋代开始普及的。正是因为处于弱势,所以才格外需要区分你我,而唐朝确是普世价值下的帝国,这才是中国文化普世性的代表。现代的中国因为民族主义才幸免亡国,奋起抗争,但是也错把西方的民族国家价值观学来了,搞得四不像。中国的文化是普世性的,只要生活方式文化传统是一样的。,不管血缘如何,都被接受为中央帝国的属民。而现在就算是刘亦菲也理应是美国人,可是如果刘亦菲真的把中国当做他国,我估计大部分中国人都无法接受。
明长城连成了一片,却无法阻止北方民族的入侵与征服,而且划分了中国内地与北方部落的心理界限。秦汉的长城是堡垒据点式的,不打仗时汉地与北方游牧民族互通往来,并没有什么界限,反而可以把彪悍的匈奴打跑。
这部讲中国历史的书,反而让我对其他文明产生了兴趣,原来不止是中国有伟大的思想家,发明家,古代的中亚,印度都有让人敬佩的改变人类社会的思想与技艺,而中国从来不是独自发展的,我们从远古起就受惠于其他人类的发明创造,而这些基于商业贸易的交流活动刺激了本土的发展。世界的发展变化越来越快,以前700—1000年的人类历史可以化为一个时期作为整体论述,而之后的一百年就是一个大变局,人类走向了发展的快车道。
万古江河的读后感篇3
记得特朗普访华时参观故宫,特朗普问到中华文明没有断过吗?一边手指着故宫的地面,好像在提示这是外族清朝的皇宫,不是你们汉族政权的皇宫。
其实国人中也有崖山之后无华夏这样的论调。
中国一向以来的正史多是基于汉民族的文化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