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6篇

时间:2024-04-14 10:01:40 分类:学生文档

读后感是读者对书籍中观点和思想的理解和解读,通过写读后感,我们能够更好地与书籍中的人物和故事产生共鸣,品读360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6篇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篇1

读着《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我被书中的故事感动着。李跃儿是一个用心去感受生活,用情去滋养生活、用爱去升华生活的人,所以她的书里处处捕捉到的是生活中令人心颤的实例。

翻阅时,我不禁萌生了丝丝酸楚和歉意,因为正是孩子的父母,以及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在剥夺着孩子的幸福,那些扭曲的教育观念、错误的教育方法使得我们的孩子开始变得不再幸福,取而代之的是无助、恐惧、孤独、愤怒。这绝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状态!

那么,家长也好,老师也罢,我们似乎都应该重新审视一下我们的教育观念和行为。给予孩子幸福这是我们共同的愿望,但必须要清楚"幸福的根源",这绝非是孩子要什么就满足什么。引用周弘老师的一句话,我们只有"用心赏识孩子,走进孩子的世界",才能真正给予孩子幸福。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启示:孩子的心境仿如一张白纸,在这张白纸上一开始是没有棱角的,但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在这张白纸上按照自己的意愿画上一个方框后,从此它就成了一个永恒的矩形,这时,除了在方框中发挥定格的形态外,再也没有其他发挥的余地了。这是教育的失败!只有当孩子心境未定格时,才是教育的最好时机。我们应该将心比心,使自己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拉成平行线,只有这样才能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洞悉孩子真正要什么、想什么,也只有在这个前提下,孩子才能获得有益的发展,才能感受到幸福!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篇2

自从走进李跃儿老师的《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就有那种想一口气把它读完强烈愿望。但每读完一篇,却又不得不停下阅读的步伐,因为有太多的感促和联想,让我去深刻反思和剖析自己的教育教学和家庭教育。特别是李老师在“巴学园”中给孩子们上美术课的那些章节,更让我对美术课中“创造能力不能教,只能培养”有了全新的认识;还有就是在如何看待和说服学生和家长在教育方面不能急于求成学到了有效的方法。

“创造能力每个人天生俱有,我们做的只不过让这种能力展露出来罢了。”当我们意识李老师提出的这个观点,就不会在美术课上一味地让学生一步一步地跟着老师的示范去绘画,也不会一味地去指责学生“怎么画得这么难看?”、“你画的怎么一点也不像呀”?作为美术教师,需要的是要为孩子提供一个平台,“这个平台上可以让孩子们放飞想象,放飞思维”;在这个平台上,老师要“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迷茫的眼睛带来光明”。

读到这,我不禁想起我给学生上的那节美术欣赏课:《国内外著名建筑》。课中,我把巴黎的凯旋门、悉尼的歌剧院、英国的国会大厦、意大利的比萨斜塔……一张张优美的图片、一座座雄伟的建筑展示在多媒体屏幕上,把这些尚未有条件走出国门的同学们带到了世界各国的著名建筑中,仿佛是环球了一周世界,让同学们大开眼界,增长了不少知识。他们知道了不同的国度有着不同的历史;不同的历史条件,影响着当代建筑物的'风格,所以才有了帝国风格建筑、希腊复兴建筑、歌特式建筑等不朽之作。之后,我让同学们围绕“知道了些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不知道什么、很想知道什么……”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思考和参与,他们不断提出了质疑:为什么在埃菲尔铁塔建成114年后的今天,它早已不是世界最高的建筑,却仍旧那么吸引人?为什么比萨斜塔不会倒塌?悉尼歌剧院的构造特点能使歌唱水平更加出色吗?……我不敢说,孩子们在这节课中得到了很大收获,但我敢肯定,他们不仅知道了:除了我们中国的长城、故宫,在其他国家里也有更多气势浑厚、庄严雄伟的建筑。更重要的是,通过欣赏,还为他们树立了将来要为祖国的建筑史增添光辉一页的信心和决心。我想,这已经达到了本节课的目的所在,这是更为重要的。正如李跃儿老师说的:“教育不止是教,不止是传授,更多的是用前人的知识技能的结晶作为刺激,提供给我们的孩子,使每个不同的孩子接受刺激后产生认知的实践过程,最后由孩子产生自己的结晶,再将这个结晶与前人的洁净进行比较,从而提升孩子的审美能力。”

在“创造是孩子身体里的种子”这一章节里,让我更加佩服李老师的是说服家长在培养孩子方面不能急于求成的策略与智慧。

当家长们质疑李跃儿老师的的教学质量时,李老师让家长们跟着她画小女孩,他们都画得很认真,一点点地擦、一点点地改;之后他们再跟着李老师的口述画《长袜子皮皮》的时候,家长们画的“皮皮”和第一次画的小姑娘很像,而且所有的家长画的都差不多。这会儿轮到李老师质疑家长们了:这是什么回事?为什么这么多人画的全部一样?家长们这才醒悟:我们的思维被侵略了,被李老师所教的东西控制了,第二幅画受到了教给他们画的第一幅画的影响,使我们没有了个人的空间,没有了想象,没有了创造。所以李老师告诉家长:“我们的教育不能只用教的方法。我们可以引导孩子感受、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寻找机会使他们产生知识与技术的需求。不会画脸,我就告诉他需要的脸的画法;不会画辫子,我就告诉他画辫子的画法。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会学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而且是在不知不觉中学会的,没有负担,只有乐趣。……如果他们的思维被我控制了,就像孙悟空落到了如来佛的掌心似的,怎么跳也跳不出来。”——其实,这正是长期以来美术教学的瓶颈,也是家长们没有认识到:学习美术其实就是在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呀!

为了使家长们能用深远的眼光看待创造,让创造的观念渗透到家长的灵魂中,李老师又以“国王觉得刚出生的女儿太丑”这个浅显但寓意深刻的故事,让家长知道:教育是慢的艺术,对孩子的教育不能迫不及待、急于求成。就像有个哲人说:你要想十天见效,就去种花;你想要十年见效,就去种树;你想要种植一种思想,起码需要一百年时间。现在,我们在培养孩子的灵魂,是不是需要长一点的时间呢?

愿我们的老师、家长们给孩子们一个充足的空间和时间,放飞孩子的想象,放飞孩子的思维,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们创造的种子发芽、长茎、开花、结果,这才真正的是在帮助孩子成长!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篇3

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父母的爱是不言而喻的,父母都想给他或她最好的生活。长大后又想给他最好的教育。期望孩子成人后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和成功的人。

学习是达成这一目的的最直、最平坦的大道。但是在进入大学校门前的十二年学习中,绝不会是只有快乐的,学习绝对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所以我对市场一些心灵鸡汤式的教育书籍是持怀疑态度的。

我认为父母能做的是:在陪伴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如何采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最新文章

相关内容

分类

关闭